回忆起1980年前后,郭洪利感慨道,像他们这样的普通农民家庭,如果能掌握一门手工技艺,在农闲时用来补贴家用,那已经算是相当幸运了。据郭洪利的老邻居徐友民介绍,郭洪利家一开始就是村里唯一做风筝的,品质很好。
潍坊被誉为“世界风筝之都”,在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的寒亭区,有这样一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——郭洪利。他扎制风筝时“精雕细琢每一道工艺”,对作品的“神韵”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。随着创新理念的深化和团队运作的日益成熟,跨界融合成为他独有的特色标签。在新时期,面对风筝技艺的传承和发展,郭洪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,并已摸索出了有效的解决之道。
郭洪利如今已经52岁,他记忆中深刻的一幕是,父亲每天都会骑着那辆“二八大杠”自行车,从寒亭区红旗村(后来更名为寒亭二村)的家中出发,前往市区门头售卖风筝。他回忆道:“车后座会放一个盒子,里面装满了我们家一天制作好的风筝,有蝴蝶、蜻蜓、老鹰式样,有时候盒子里能装上二十个风筝,即便是只做好了五个,他也会出门去卖。”
扎制风筝通常有“扎”“糊”“绘”“放”四大流程,因为是男孩子,小时候的郭洪利更多被分派到帮忙扎制骨架(劈竹子、烤竹子、系绳搭骨架)的任务,两个姐姐则上手绘画。放学回到家,郭洪利总是一头扎进风筝制作的世界,风筝成为他课外生活的全部。“那个时候谈不上喜不喜欢风筝。”他说,因为每天两眼一睁就全是风筝,家里的床上、地下,都是做风筝的材料和半成品,有时候落脚都困难。
郭洪利老宅向南大约3.5公里处,有个地方叫杨家埠,明清时期,就有木版年画、风筝两项姊妹手工制作技艺落地生根、发展鼎盛。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潍坊风筝产业焕发了新生,风筝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属性,逐渐成为了商务交流、亲友赠送的伴手礼,其价值也随之大幅提升。1984。